今年8月,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梁山来到徐家汇书院,发现工作日下午,书院里依旧人头攒动,而且有不少年轻的面孔。他好奇询问了几位读者,有的人是来换个环境办公,有的人旅游路过这里,也有人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来到书院,想寻求一片安宁。
“图书馆、美术馆、剧场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其实是社会的减压阀,让人们暂时把身上的压力卸载掉一些。”在日前举行的徐汇区政协“推进公共文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助力城区软实力提升”双月协商会上,梁山讲述了这份新鲜的经历,也引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与市场化收益之间如何平衡、如何为人们造就“松弛感”,从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思考与探讨。
徐汇近55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中,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已超过40万平方米,包括覆盖13个街镇的公共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生活盒子”,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等19个文旅融合公共服务点位、22家“汇悦读”灯塔书房、11家美术馆,还有徐家汇源等4个A级旅游景区。
尤其近5年来,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徐家汇书院、上音歌剧院、宛平剧院、衡复风貌馆、西岸美术馆以及徐汇滨江美术馆大道、复兴中路国际音乐街区,还有M+黑石音乐园区、《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百代小楼等新型文化空间,逐步形成了徐汇功能复合多元、品牌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的文化空间格局。
但丰富多元的载体也需要系统性的运营和推陈出新的内容。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人民出版社《理财周刊》副总编辑黄罗维表示,海派文化对塑造上海城市形象有着特别的重要的作用,“大徐家汇”区域的发展恰好可依托海派文化,提升区域文化标识度,并带动城市功能不断增强。
他提到,徐家汇土山湾地区是中国西洋画的摇篮,也是近代上海工艺美术的重要传播区域,建议在徐家汇公共空间建设中,通过特定的物件、标识和景观塑造等城市微更新手法,让街区更具海派韵味。同时,在徐家汇商圈打造主题性的夜文化项目,如海派文化沙龙、夜间读书俱乐部等,让更多“夜文化”设施亮起来,让“夜经济”不只是文化场馆经营时间的简单延长。
除了让商圈夜文化“亮起来”,让我们正常的生活“慢下来”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使命。黄罗维建议,结合徐家汇体育公园、徐家汇书院以及其他商业文化设施,徐汇区可借助数字场景、休闲活动、阅读驻足等方式,增加市民在公共文化场所的停留时间,培育“慢生活”场景。“‘慢’不是效率上的慢,而是和谐、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黄罗维说。
徐汇区政协主席黄冲表示,《觉醒年代》让更多观众熟悉了陈延年、陈乔年烈士和龙华烈士陵园,徐汇区可用好上海电影制片厂等丰富的文艺资源,创作更多叫得响、立得住的文艺作品,增强公共文化品牌的辐射力与影响力。“除了武康大楼,徐汇还能挖掘更多辨识度高、具有市场推广力的文化IP,打造充分彰显‘国际范’和‘东方韵’的文化核心承载地。”
上海趣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九点水美术馆理事长陈玉林从科技公司角度,看到了公共文化的新突破口。“借助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关技术的发展,徐汇可探索新兴技术与公共文化的结合,抓住高水平发展的新增长点。”
他建议,徐汇利用智能交互技术进一步丰富区内公共文化内容和体验。如,整合数字虚拟人、智能语音、智能交互等新技术,打造徐汇的“数字代言人”,推进区内文化街区、博物馆、美术馆、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数字人讲解智能交互和AI实时问答,为公众提供更智能、便捷且更有趣的全域交互式导览服务。徐汇区已经开发了建筑可阅读的微信小程序,区内很多优秀历史建筑实现了AR(增强现实)阅读以及VR(虚拟现实)360度实景阅读。陈玉林建议,接下来徐汇可利用虚拟增强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范围。
今夏,“Citywalk(城市漫游)”和“特种兵式旅游”引爆互联网,不花钱、少花钱饱览一座城市成为互联网“新梗”。陈玉林注意到,这些新现象背后,蕴藏了当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公共文旅消费的新需求。他建议,徐汇区可率先探索通过虚拟场景、虚拟导览、虚拟展示、数字消费等方式,示范性地打造一批数字体验文创,让实体的公共文旅体验与数字交互相结合,在线上线下沉浸式地推动文旅消费,打破传统的旅游经济瓶颈。
数字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另一支点是新赛道。陈玉林建议,运用区内大数据、大模型赛道在国内领先的优势,徐汇可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机构合作,借助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智能推荐、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方法,建设徐汇区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应用管理平台,实现对区内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活动的动态监测、分析与评估,进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性、匹配度和趣味性,降低服务门槛与成本。
阿迪达斯亚太区和大中华区副总裁、总法律顾问益晨旭也提出了相似观点。“不少在上海工作、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已经对这座城市中的文旅打卡点很熟悉,大家都知道徐家汇书院、衡复风貌区、西岸美术馆,那么能否将这些为人熟知的公共文化点位统一整合在一个APP中?”她建议,这一APP或小程序可提供信息查阅、场馆和活动预约等便利服务,让人们从一个端口获取徐汇所有的文旅信息,充分体现徐汇数实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上海市文旅局副局长程梅红路过武康大楼时注意到,前几年人们来到大楼周边拍照打卡,想要找个好角度静静观赏,不是没地方站,就是想要喝杯饮料歇歇脚却只有零星2家咖啡馆。但这两年,武康大楼底层商户以及周边各个街角的业态都活了起来,有咖啡店、烘焙店、西式简餐,紫罗兰美发厅、元龙音乐书店等有故事的商户也开到武康大楼,让人们漫步街区展开文旅消费的选择更加丰富。
但同时她也在思考,除了武康大楼,上海还能出第二个、第三个类似的城市IP吗?这些城市IP的分布有没有可能变得更广泛,跳出风貌区,辐射更大的城市范围?
上海启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姚楠以徐汇为样本梳理区域内公共文化设施后发现,徐汇目前有19家博物馆、16家美术馆、9个展览馆、7座演出场馆、4家图书馆以及14个包括社区文化中心在内的文化馆,公共文化设施数量高于上海中等水准,但是远低于纽约、巴黎、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并且存在公共文化设施南北分布不够均衡的情况。
她建议,徐汇可在上海中心城区率先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优质均衡建设,如,采用成片开发、局部更新等策略,提升公共服务配置,重点向华泾、长桥、凌云等南部地区倾斜,确保公共基础文化设施的覆盖率与可达性。在此过程中,可根据居民需求升级社区文化中心配置,设置包括老年助餐室、长者照护之家、晚自习教室、敞开式书吧、户外儿童游乐设施、室内游戏屋等满足多种年龄段需求的空间,让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成为聚会交流、社区议事、亲子成长、老年关怀的重要场所。
对于上述建议,徐汇区文旅局局长伍彦心现场回应,“十四五”以来,徐汇区通过空间布局,已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在13个街镇的全覆盖,下一步将利用社区“生活盒子”,结合更多社区闲置空间、社区微更新等资源和方式,将腾挪出的街边、街角、道路与公共文化空间结合,同步引入来自企业、园区、商业载体和公益等方面的资源,与老百姓的公共文化需求实现更好对接。